免疫浊度分析法包括透射免疫比浊法、散射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等。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,免疫浊度分析确定该方法易受抗体的性质和质量、抗原与抗体的比例、检测系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。 1- 抗体质量 免疫比浊测定法需要具有强特异性、效价高和强亲和力的抗体。特异性较差的抗血清,由于含有大量的杂抗体,反应后会形成非特异性浊度(“伪浊度”),出现假性升高。使用低效价 (<1:20) 抗体会增加试剂消耗并增加“伪浊度”的产生。 2- 抗体类型 根据抗血清来源的动物种类不同,抗体可分为R型(兔型)和H型(马型)。R型抗体亲和力强,与抗原结合后不易解离。当抗体过量时,容易形成大而稳定的复合物;但当抗原过量时,会形成可溶性复合物。H型抗体亲和力弱,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易解离,且过量的抗原或抗体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。R型抗体是用于免疫比浊测定的较为理想试剂。 小知识 R型 H型抗体的定义 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免疫血清进行比较后,可将抗体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,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。R型抗体的等价带较宽,具有较大的抗原、抗体合适比例范围,与相应抗原结合易出现可见的抗原-抗体复合物,仅在抗原过量时,才出现小分子的可溶性抗原-抗体复合物,如兔、羊的免疫血清。H型抗体的等价带较窄,其抗体与抗原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,抗原或抗体过量,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,如马、人的免疫血清。 3-抗原、抗体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是浊度形成的关键因素,抗原和抗体必须在一个适当的浓度才会出现最高结合率。当抗原过量时,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分子小,而且会发生解离,使浊度下降,光散射减少;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,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量的增加而递增,光散射的强度也随之递增。因此,免疫浊度测定的反应体系中必须始终保持抗体过量,以保证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浊度的改变一致,这是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则。 抗体过量必须适量,因此实验中掌握抗体的浓度是关键。一般原则是事先确定某一被测物的正常值,以高于或低于此正常值的50%作为测定范围,抗体在此范围内均应保持过剩。为了减少“伪浊度”的出现,还应对抗原(待测样品)进行适当的稀释。 目前全自动免疫浊度测定仪一般具有抗原过量的自动监测功能,并能对含过量抗原的待测样品进行自动稀释,重新监测。其设计原理是: 在抗体过量的前提下,待测抗原在反应液中与抗体快速反应形成稳定的小复合物颗粒,产生散射光信号,该信号随复合物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(在抗体过量阶段)而动态性增强,形成速率峰值信号。在规定时间内反应介质中的抗体应将待测抗原全部结合,无游离抗原存在,此时再次加入已知的相应抗原,该抗原与剩余游离抗体结合反应形成复合物,可出现第二个速率峰值信号,表明第一次速率峰值信号是由全部待测抗原产生,以此速率峰值计算待测抗原的量。如再次加入已知相应后不出现第二速率峰值信号,说明反应介质中已无游离抗体存在,第一速率峰值信号是由于部分待测抗原产生,其测定结果有不准确因素,提示应将待测样本进一步稀释,重新进行检测,以获取全部抗原的真实浓度,保证检测的准确性。 4-反应的条件 抗原、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值为6.5~8.5,超过此限度则不易形成复合物,甚至可引起复合物解离。在一定范围内,离子强度大,复合物形成快;离子强度过低或无电解质存在,则不易出现可见的沉淀反应。离子的种类也可影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,一般常使用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免疫浊度法的反应液。 5-增浊剂的作用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某些非离子型亲水剂,如聚乙二醇(polyethylene glycol, PEG)、吐温 – 20 (Tween – 20)等,可以促进抗原 – 抗体复合物的形成,增加反应速度,其中以PEG8000(一般为MW6000 ~ MW8000)为最常用。增浊剂(亦称促聚剂)的作用是消除蛋白质(抗原、抗体)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,促进特异性的抗原、抗体分子靠近并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。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增浊剂,在终点法可以缩短反应时间,速率法可以增加反应峰值。PEG的用量为3% ~ 4%,浓度过高易引起血清中其他蛋白质非特异性沉淀,形成“伪浊度”,影响准确性。 6-标本的因素 高血脂(尤其含有乳糜微粒和其他大分子)标本会较强地引起非特异性光散射,使测定值假性升高。此外,疏水巨球蛋白、内源性免疫复合物、单克隆丙球蛋白由于在PEG作用下可发生凝聚,也可影响测定结果。因此,高浑浊标本不能用于检测。
|